查看原文
其他

勇士归来,回望英雄的武汉

人民日报政文 人民日报政文 2021-04-25
  

点击上方“人民日报政文”可以订阅哦



  奔赴武汉的时候,北京飘着雪花。回到北京,槐花已挂满树梢,清香乘着暖风拂上面颊,让人觉得生命的美好。


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,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青年记者李昌禹、李龙伊主动请缨奔赴一线,深入医院、方舱、社区,见证和记录了与病毒较量的故事。他们的采访日记从记者的视角记录了英雄城市、英雄人民的故事。


  平静下来,两位记者翻阅抗疫一线随手记录下来的文字,那段惊心动魄的日子又浮现在眼前。眼泪涌了出来,是悲伤,是感动,更是英雄城市的股股暖流。平凡的人民太可敬了,这是我们一切坚持的理由。


  以此与青年朋友们共勉。



  记者李昌禹、李龙伊一线归来谈感想


遭遇



2月1日,武汉,阴

  今天是农历大年初八,是我来武汉的第四天,也是离汉通道关闭的第十天。这几天主要去了医院和社区,从各方反应来看,疫情还是很凶险。


  昨天去中南医院重症科采访,ICU主任彭志勇告诉我,目前重症收治压力还是很大,他头一天晚上工作到凌晨两点,只睡了不到3个小时。关于他的故事,我写在了《我是党员,我先上!——武汉疫情防控纪实之一》里,今天已在人民日报头版见报,这也是我来武汉这几天采写的第一篇通讯报道。


  记者李昌禹采访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


  刚来武汉,内心还是挺紧张的,总是感觉病毒无处不在。刚下火车时,整个武汉车站空荡荡的,外面大街上也是空荡荡的,武汉冬天天气也不太好,雾气弥漫,气氛肃杀,大家的心情都有点沉重。不过,紧张归紧张,一投入到采访中,身在重大新闻现场的那种使命感就完全压过了对病毒的恐惧。采访中,我问一位护士怕不怕,她开玩笑说,这么多天来,医院凶险的工作环境都习惯了,倒是有点“怕”我们记者,因为我们天天到处跑,防护知识又不专业,她觉得我们才是最“危险”的人。这些天,疫情搞得大家精神都绷得紧紧的,她开的这个玩笑,倒是让我感到放松了许多。


  我入住的酒店就在东湖边,每天晚上采访回酒店都要路过双湖桥,从双湖桥往左侧看,就是武汉著名的汉秀剧场。天一擦黑,剧场外墙都会打出“武汉加油”的巨幅电子字幕。这几天晚上采访归来,每次看到这四个字,都不禁在心底默默喊一声“加油”,为我们自己,也为这座城市里的人们,但愿这座英雄的城市早日度过难关。


——李昌禹 



2月15日,武汉,大雪

  昨天是情人节,北京的雪很大,我拖着箱子去西站乘高铁,走几步就被积雪绊住。到达武汉后,又是一场大雨,大家拎的袋子都被淋湿。今天,刚出门采访,偏巧碰上武汉也下起了大雪。这样的天气,有点符合我们此刻的心情,惦念、担忧、迷茫,交织在一起。


  说实话,当昨天我迈下高铁、踏上武汉土地的时候,还是有点紧张的,对疫情有很多未知。但是,今天真正开始采访,和医护人员以及武汉市民交流,我的心才逐渐不再紧绷。我发现,武汉的疫情形势有所好转,疫情走向趋缓,应收尽收也得到落实,这场战疫打到这,曙光就在眼前,武汉一定能浴火重生。


——李龙伊 


阻击



2月15日,武汉,大雪

  我入住的房间视野很好,窗户外就是双湖桥,桥这边是东湖,桥那边是水果湖。有那么几天,我总喜欢看看窗外的动静,双湖桥上行人稀少,时不时有救护车驶过。


  今天早上起来打开窗帘时,我发现外面已是漫天雪花,白茫茫一片,湖边的树本来是绿的,一会儿功夫就全白了。树上一群小鸟也许这个冬天没见过这么大雪,兴奋地飞来飞去,“啾啾啾”叫个不停。



  如果没有这次疫情,这真是值得好好欣赏一番的美景。但有任务在身,只好匆匆出门。这一天,我真是见证了武汉战疫一线人员的辛苦。在江汉方舱医院,下午大家接到任务要紧急收治近500人,武汉协和医院和各省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都站在大雪中接收病人,从下午3点一直忙到深夜,防护服都湿透了,也不知是汗水还是雪水。在湖北省委党校方舱医院的工地上,工人还在冒雪抢工;武汉各个社区的工作人员、下沉干部还在大排查,站在风雪中为进出居民量体温、送药送菜,没人回屋躲雪。今天,一位疫情检查站工作人员的照片在网上火了,照片中,他身上落满雪花,像一尊雕像。在微博上,很多人转发了这张照片,有人为照片配了一句话:“谢谢你,每个平凡的中国人。”


  晚上正在写《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人民——武汉关闭离汉通道一月纪实》(注:见报稿题为《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人民——献给疫情防控斗争中的武汉人民》)初稿,一直写到凌晨,听着采访录音,好几次鼻头一酸,差点哭出来。于是站起来看看窗外,夜色中,双湖桥边万籁无声,只有远处汉秀剧场上“武汉加油”四个大字闪闪发亮。


——李昌禹 



3月10日,武汉,晴

  这段时间,正是这场阻击战发起全面总攻的时候。


  今天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,看望慰问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、解放军指战员、社区工作者、公安干警、基层干部、下沉干部、志愿者和居民群众。


  这些群体,我基本都采访过,他们身上有很多让人感动的故事。沧海横流,方显英雄本色,他们都是真正的英雄。


  不少人都是夫妻齐上阵。一位护士提到一岁的儿子时一度哽咽,怕回去儿子不认识她;有的专家年纪比较大,身体状况不好,带着自己用的便携呼吸机救治病人;不少医护人员为了节省防护服,在红区一待就是十来个小时。很多护士,在刚采取“三级防护”时闷得喘不过气,直接吐在了医用口罩里。


  来自全国军队的4000多名医护人员闻令而动,驰援武汉,在火神山、泰康同济等医院,不少患者看到军人迷彩,就觉得安心;运—20飞机首次执行大型救援任务,载着这些医护人员和物资“神兵天降”,提振了武汉人民的信心;驻鄂部队运力支援队,驾驶着军用卡车,驶过武汉的大街小巷运送生活和医疗物资,成为一道暖心风景。


  社区是城市的毛细血管,基层防疫很依赖社区。半个多月前,武汉对社区实行严格封闭管理。采访一个社区时,网格员给我看了密密麻麻的居民信息统计表,上面不但有人数等基本信息,还记录着他们每天的物资需要。有一位孕妇即将生产,需要喝一个固定品牌的奶粉,网格员骑着车去几公里外的大超市帮忙买。他们想满足更多居民的需要,抗疫期间,每天都忙到后半夜。


  社区工作人员为居民发放物资


  我经常问受访者,怕不怕?他们回答最多的话是“顾不上害怕”。


  没有生而英勇,只有选择无畏。以前我很喜欢看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。采访过这些人,我忽然觉得,电影是虚构的,但拯救人类的“超级英雄”却真实存在。他们没有特异功能,也没有高科技装备,却靠着一颗善良的心,与疫情战斗。每一个在挺身而出的勇士,其实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,也许就是你的亲人、朋友和邻居。为了守护更多人的健康,为了打赢这场阻击战,他们拼了。


——李龙伊 


凯歌



3月27日,武汉,小雨

  高铁车窗外,纵横交错的轨道不断收窄,北京西站的大楼逐渐靠近。今天,我回北京了。



  最近,各地支援湖北医疗队也纷纷开始撤离,战疫进入收尾阶段。


  回首疫情发生以来,武汉这座城市和人民付出了太多。采访过的小孩,有些忧伤地告诉我,已经好久没和同学打过篮球。走在空空的街巷,早上没有人排队买热干面“过早”,晚上没有流光溢彩的繁华和喧嚣。大家都在等待,等待春天到来,等候熟悉的那个武汉“回来”。


  在三月下旬,我们兴奋地看到,大家期盼已久的春天,已经来了。东湖樱花园的晚樱盛开,长江大桥上的车辆逐渐增多,黄鹤楼不久后也会迎来无数游客。与我并肩作战在抗击疫情前线的各行各业的战友们,还有很多人继续坚守。向他们致敬,向所有为这次疫情贡献力量的英雄致敬,也向湖北和武汉人民致敬。


  东湖磨山樱花盛开


  回望这段经历,党员、记者、青年,任何一个身份,都告诉我,应该冲在前面。我觉得作为一名记者,来到武汉前线,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,去记录这段历史,把看到的英雄的故事告诉更多人。我学了多年的新闻专业,一直希望能用文字记录事实,实现社会责任,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。我知道离这个宏大的目标还差得很远。这一次,我受到了震撼心灵的教育,希望自己能沿着自己选定的路,一直向前奔跑,不负当记者的初心。


——李龙伊 



4月18日,武汉,小雨

  昔我往矣,雨雪霏霏;今我来兮,杨柳依依。晚上接到通知,明天一早返京。不知不觉我已在武汉呆了82天,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,心中种种,实在难以三言两语道尽。两个多月来,能够在这座英雄的城市与英雄的人民一起并肩战斗,作为一名党报记者何其幸运。


  82天里,我下社区,进隔离病房,采访医护人员、社区工作者、警察、志愿者等各行各业的群体,也帮助过不少求助者。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直面这么大的灾害,并站在了风暴之中。这也是我新闻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大的历练,人生中的一次难以忘怀的经历。


  记者李昌禹在隔离病房采访


  在武汉的这些天,每天都有感人的故事,同行中一位年纪比较大的兄长说,这段时间他掉的眼泪比之前十年加起来都多。我也有这感觉。这里感人的故事根本写不完,有英雄的故事,但更多的是普通人身上闪现的人性光辉。


  这次疫情,武汉前线的90后让人印象深刻。我采访过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,他们最小的一名队员是1997年出生的男护士。大年初一就来到武汉前线,一直奋战在ICU病房,每天干的都是插管、吸痰、端屎端尿这种风险大、又苦又累的活,一直到4月初回京,2月4日生日那天都是在病房过的。


  在武汉中医院,我还遇到一位保洁阿姨,在1月底武汉疫情最凶险的时候,她坚持没辞职,一直留守。她说当时家人都说ICU病区太危险了,劝她回家,她就跟家里人说,你们是不知道,我们ICU的医生护士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,他们都往前冲,我一个60多岁的人怕什么呢。


  我们以前总说精神一代一代传,其实这一次我还看到90后能够以他们的爱心、敬业和天生的乐观来打动、影响甚至激励身边更年长的人,看到他们,我觉得对一切都很有信心。


——李昌禹 


江城归来,不负韶华。

向所有参与抗疫报道的青年记者致敬,

道一声:

“节日快乐”!



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独家原创

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公号“人民日报政文”(ID:rmrbzhw)



一周精选

守护群众“脚底下的安全”


工作痕迹留下了,群众心里的疙瘩也留下了

2020年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最新出炉!


更多精彩热文❖ 【Vlog】快来,人民日报记者带你去看“五彩”中建岛!❖ 95岁老人、71载党龄、63年深藏功名。张富清—— 一位退伍老兵的初心本色
❖ 四十六年,从盐碱地到米粮川 ——来自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的蹲点调研❖ 致敬!扫雷英雄杜富国:“你退后,让我来!”



觉得好看,请点这里  ↓ 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